![]() 日志正文
|
||||||||||||||||||||||
中风、猝死与通沟渠 舰载机总指挥罗明的逝世,使我不得不重提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不知道:中风与心脏猝死都是血栓性疾病。即血管堵塞导致。原理跟沟渠堵塞差不多。所以,我借用通沟渠的方法来教大家怎样预防血管堵塞——即怎样预防中风和冠心病。家有年老父母的同学情注意了。如果你不听我话,一旦出现中风,那就惨了。住进医院的ICU病房,一天就得花上万元,而且危及你随后的数月数年。随之而来的麻烦看不尽头。 本来,血栓的形成,是人体自我防卫机制起的作用。比如我们体表上有了创口会出血,这时血小板会聚集到创口处,迅速形成血栓以帮助凝血、止血。但是如果创口发生在心脏或血管腔内,或者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液中的血小板一样会聚集到创口处形成血栓,这种血栓就非常"凶险"。血栓形成之后,部分或完全堵塞原位血管,这称为"原位血栓";而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流动而移动,会跑到其他部位的血管形成堵塞,这就是常说的"血栓栓塞",就像是发生在血管中的"交通堵塞"。如果血栓在脑动脉中停留,阻碍了正常的血流就是脑血栓,从而引发中风或小中风;血栓若堵塞了心脏的冠状动脉,则会诱发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血栓若堵塞了下肢动脉,会造成下肢动脉闭塞。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引起的各种疾病,即为血栓性疾病。 我的建议是:
无论冠心病还是中风,血栓性疾病大多为突发,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始料不及,而由疾病突然引发的致死致残给患者和家人带来持久而不可挽回的伤害。呈现出高发病、高死亡、高致残、高复发这‘四高’特征,中国目前每年约有150万~200万新发的卒中病人,约有75万新发冠心病患者。 血栓性疾病是全身性的进展性疾病,其凶险不仅在于发病急,更在于复发率高:因为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全身可能累及多个血管床,往往多支冠状动脉或全身其他部位动脉都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据统计,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再次发生心梗、中风的危险会比没有发生过心梗的人高3~5倍。尤其是多次复发后果十分严重。
血栓性疾病虽然凶险,但不必过于担忧,只要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可防可治的。因为血栓的形成需要具备几个因素:一是体内血脂异常,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血管内皮损伤;三是血流速度减慢。为此,那些具有血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人需要避免以上几个因素,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栓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具有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人在45岁之后患过心梗或心绞痛等血栓性疾病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检出有动脉粥样斑块但没有出现症状者。
高风险人群需要在生活方式上抗击血栓,包括降血压、降血脂、戒烟、控酒、锻炼身体等。专家强调,吸烟不仅引起呼吸系统损害,而且非常明显地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对于一些检出动脉粥样斑块但没有狭窄到出现症状者,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来稳定粥样斑块。 而对已经有过冠心病和卒中发作的患者来说,积极的二级预防,对于降低复发尤为关键。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又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扩血管药物治疗等。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手段,抗血小板治疗始终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高危患者,要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预防复发可能性。 合理饮食可防血栓性疾病。由于异样血脂在导致血栓出现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饮食调理控制血脂可以预防血栓性疾病。饮食原则是控制总能量的供给,降低食物成分中脂肪所占的供能比例,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与低密度胆固醇的摄入量和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供给。除外,还可适量食用一些有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食物,例如黑木耳、大蒜头、洋葱以及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等。据报道,豆类食物、燕麦、魔芋、核桃、花生、蘑菇、海带、紫菜等都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此外,喝茶也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
最后修改于 2012-12-02 10:27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